杭州石英手表女绿色,欧洲人如何为清朝定制钟表?

原标题 晚清钟表史:欧洲人如何为清朝定制钟表?
清代晚期的钟表史在整个中国钟表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外国钟表业伴随着西方侵略长驱直入,钟表在民间极大普及,同时,中国自己的钟表工业化体系得以建立,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立足。所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新现象。
铜镀金象驮宝塔变花转花钟;英国,十八世纪;高122厘米,宽57厘米,厚3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市场钟表
所谓"中国市场钟表",是指西方钟表业在研究中国审美观念和欣赏品位的基础上而制造的专门销往中国市场的钟表作品。"中国市场钟表"的出现与西方钟表业对庞大的中国钟表市场重要性的认知有很大关系。"中国市场钟表"是中国与西方钟表交流和贸易过程中辉煌的一页,其虽辉煌远去,但仍有迹可循溯到二三百年前。
钟表最早是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当时西方传教士就是用钟表作为见面礼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打开了中国皇宫的大门。自此,搜罗、使用、欣赏钟表成为时尚。钟表初入中国,其市场潜力已有所体现。这集中表现在皇帝、官员、老百姓对传教士所带来的钟表的惊奇、艳羡,进而想拥有的过程之中。钟表成为奢侈品的代表,当时的各个阶层对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使钟表的进口数量越来越多。
尤其是乾隆皇帝,对钟表的兴趣始终不减,且对所要钟表的要求非常具体。从产地到式样,面面俱到。乾隆钟表虽然是以进贡的名义送到北京皇宫,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与西洋的贸易得来。一般由皇帝提出初步意向,相关衙门将其行文给广东督抚或粤海关监督,再由广东督抚或粤海关监督传达给行商。行商根据要求,向西洋商人洽谈购买或定做事宜。皇帝对西洋钟表的需求信息通过采办官员及中间商人反馈于西方钟表业。
精明的西方钟表制造商看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研究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制造了大量适合中国审美观念并专门销往中国的钟表。这就是最早的"中国市场钟表"。这时的"中国市场钟表"大部分都是钟,体形较大,多来自于英国。其突出的特点有二:一是在钟表中加入了中国化的形象。如仙鹤、塔、葫芦、象驮宝塔、壁瓶等;二是大量使用自动机械装置;三是这种钟一般成对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James Cox钟表。早期的"中国市场钟表"绝大部分都进入了清宫,民间是很少的。
铜镀金嵌珐琅转花飞鸟水法钟;英国,十八世纪;高108厘米,宽53厘米,厚6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中国钟表消费者的群体进一步扩大,钟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伴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日趋完善,这种为中国市场专门制作的钟表逐渐成为销往中国钟表的主流,"中国市场表"在十九世纪风靡一时。这时的"中国市场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体量巨大,而是以小巧精致的怀表为主,其主要的输出国不再是英国,而是变成了瑞士。
19世纪初,瑞士与中国开始直接贸易往来,钟表成为主要商品。瑞士钟表厂商纷纷来华开办钟表贸易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博维公司。1818年博维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爱德华•博维(Eduoard Bovet)来到广州,在一家英国贸易公司的办事处工作。他发现那种为迎合东方人口味而制作的钟表在这里非常受欢迎,销量很大,于是1822年他和两个哥哥一起成立了自己的钟表贸易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博维公司发展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钟表贸易公司。1830年,博维公司又在广州设立制作工厂,规模进一步扩大。即使是在鸦片战争爆发期间,公司的业务也没有受到影响。
镀金珐琅怀表(商标局部)
与此同时,瑞士其它钟表公司如Juvet、Dimier、Jacques Ullmann等也都依托各自的生产基地进军中国市场,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有的还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建立了分公司。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加为中国人所熟悉,瑞士各贸易公司和厂商采取了各种措施扩大影响。1840年,博维兄弟率先用中国商标名称"播喴"为自己的产品命名,此后其它公司亦纷纷效仿,出现了"怡嗱"、"有喴"、"利喴""乌利文"等名称。
"播喴"镀金珐琅怀表;瑞士,十九世纪;直径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直到20世纪初,这些品牌的钟表仍然在市场上出售,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这时的"中国市场表"一般也是成双成对,其外观装饰华丽,务求美仑美奂,表壳一般采用金、银、铜镀金等材质,有的在表壳上绘有人物、花卉、鸟兽等形象逼真的珐琅画,并镶嵌珍珠、钻石等贵重珠宝。其造型多样,别具匠心,除常用的圆形外,还有扇形、锁形、果实、昆虫等造型。属于同时期西方钟表生产中的豪门一族。
镶珠口画珐琅鹁鸽图怀表(背)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