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度手表售后维修点,专访朗格全球CEO:中国已为顶级腕表做好准备
原标题:专访全球CEO:中国已为顶级腕表做好准备
全球CEO施密德在萨克森摄影展上。
"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只是追随金钱,他就会享受工作的过程,结果往往也是好的。"这是德国百年制表品牌的全球CEO威廉·施密德谈到工匠精神时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他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萨克森:德国精湛工艺的家乡--逄小威摄影展》。萨克森不仅是德国精湛工艺的家乡,也是的家乡。作为中国市场的"后来者",希望通过这些摄影作品让更多中国人深入了解萨克森的人文历史和工艺传统。施密德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我们从来不会很早走向国外市场,如果那个市场的消费者对钟表的知识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话,对于顶级品牌来说是不匹配的。""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亿万富翁最多的国家,对顶级品牌的需求肯定会不断增加。"
跟随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而不是跟随金钱
环球时报: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实际上,很多欧洲制表家族或德国工程师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为什么他们能做到真正把心静下来,坚持到底,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
施密德:工匠精神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德国有很多好的工程师,同时必须要有好的工匠,因为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德国关于手工艺、工程的教育系统非常完整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很早以前就有学徒制,将手工匠的传统技艺和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所以德国的工匠精神有非常深厚的根基。
虽然不同国家的文化不一样,但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那就是,让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他喜欢的职业,这样他总是有激情的,结果也通常会很好。而如果他并不喜欢这件事,可能只是为了金钱去做,他就不会享受这个过程,最后的结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建议年轻人要跟随自己的天赋或者兴趣去选择职业,这样你工作的时候就会有成就感、满足感。如果你只是跟随金钱的话,可能就不是很好。
另外,工作环境也会对你从事的工作有影响。很多瑞士顶级的表厂都在侏罗山,那里是与世隔绝的山谷和小山村。其实,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以前那些山村的居民主要是依靠农耕和畜牧来生存。冬天气候比较恶劣的时候,这些工作是没办法进行的,所以手工艺和制表业就在这些地方兴盛起来,并逐渐发展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一种职业。
环球时报:有人说,工匠精神也是一种社会需求。当人们对生活品质从"将就"变成"讲究"的时候,自然会对器物有更高的追求。中国现在是否到了对高端腕表有更多需求的阶段?
施密德:中国亿万富翁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亿万富翁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基数又是最大的,一定是最有消费实力的国家。同时中国的各项社会发展包括教育都是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进步,对好的东西的渴望肯定会增加,所以,对顶级品牌的需求肯定会不断增加,我认为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
环球时报:有朝一日中国会成为表最大的消费国吗?
施密德:我们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从商业发展策略的角度来说,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明智的。所以在分销渠道方面,我们会刻意进行全球平衡,不会让任何一个市场成为我们最大的市场。另外,从地理位置上区分也不那么科学。比如今天有一位中国消费者在欧洲买了一块表,很难说这是来自欧洲市场还是中国市场的消费。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我们在亚洲、欧洲有比较完善的分销渠道,销售成绩也比较好。当然,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的消费潜力肯定是最强的。
只有高级表和普通表,不分瑞士表还是德国表
环球时报:很多人认为名表都产自瑞士,对于德国制表并不熟悉。瑞士表和德国表有什么不同?
施密德:其实关于腕表,我们不分是瑞士表还是德国表,分的是高级制表和普通制表。在这个世界上,能真正进入金字塔尖的最顶级制表的腕表品牌只有那么多。在这些品牌中,你会发现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可能不是你的口味,你很容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品牌。不用去说服人们我们的表是最好的,他们自己会有判断。
环球时报:不少瑞士名表品牌几十年前就在中国开疆拓土。为什么2008年才进入中国?
施密德:其实,除了我们的本土市场德国以外,我们在任何市场都是比较晚进入的,并不只是在中国。我们从来不会过早走向国外市场,如果那个市场的消费者并没有为高级制表做好准备,或者他们对钟表的知识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话,将很难理解。如果一个市场已经形成了对钟表品牌的基础教育氛围,这时候进入,对于我们品牌来说就更容易被理解。在中国的钟表收藏家和爱好者中享有很高声誉,在我们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前已经在这里拥有相当数量的拥趸。我们目前在中国有11个零售点。对于一个每年只生产几千枚腕表的品牌来说,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我们并不追求扩大销售网点,而是强调提高客户体验。
环球时报:中国顶级腕表的主力消费群体是怎样的?一段时间以来,名表消费在中国经常与官员腐败、炫耀消费等挂钩,您对此如何看待?
施密德:不可否认,在彰显财富的问题上各个地区存在文化差异。在德国,炫富性的奢侈品消费是比较罕见的。我们身处一个多元社会,人们也许会为他们的手腕配上一枚好的机械腕表或其他智能设备,也可能什么都不戴。我们的目标消费群体始终是一群要求很高的人,他们购买腕表为的是一种自我表达,或者单纯是出于对精密机械的狂热。他们想要的产品是构思精密、美学设计以及手工艺精湛的综合体。我们必须不断进步以确保我们的机械腕表始终令人兴奋并渴望拥有。
为什么每年只生产几千枚
环球时报:为什么每年只生产几千枚腕表,产量少有什么利弊?
施密德:我们的产能真的非常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对于制表师的要求非常高。通常一个年轻人从进入制表学校到成为的制表师、雕绘师、打磨师,需要长达5年的培训时间;二是,我们对腕表的制作过程要求非常高,制作过程非常耗时。所以,现在几千枚的产能已经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数字了。产能少的优点是非常稀有,很多客人正是喜欢这点。同时也有不利因素,当市场需求非常高时,我们很难迅速反应,满足增长的需求。
环球时报:有人认为,现在很多名表品牌的品牌溢价过高,动辄几百万元的手表即便算上品牌价值,也并不值这么多钱。
施密德:关于这点,我只能代表回答。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发机芯,因此的所有腕表均搭载自产机芯。同时,腕表的手工程度相当高,并且只使用贵重金属(黄金、铂金等)制作表壳。这些当然都产生较大成本。此外,我们的腕表拥有很高的保值水平。
当你去买一枚顶级腕表的时候,其实你买的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它有很多因素组成,包括非常精湛的传统工艺、简洁精密的设计、卓越的功能、创新能力以及它背后的文化等,是综合性考量,而不是因为某一个特别的因素。这就像我们去商场买一盒巧克力,它吸引我们的是各种各样的元素,而不只是某一个元素。
环球时报:中国一些腕表品牌在尝试从中低端向高端发展。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腕表品牌把中低端市场做好就有很大市场空间了,不应花大精力去做高端市场。您有什么建议?
施密德:站在我的立场上,自然不应鼓励潜在竞争者。然而我想说的是,顶级腕表的制造并不是属于地球上某个特定地区的专利。总的来说,全世界人口在增长,顶级市场也会越来越大。但同时也不可忽视,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腕表市场已经十分拥挤。新进者需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要有最好的产品,才能在这个市场中有立足之地。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