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官方浪琴手表报价,中国钟表业应加强传统工艺与智能结合

(原标题:未来30年为重要成长期 中国钟表业应加强传统工艺与智能结合(组图))
素有钟表业风向标之称的巴塞尔钟表展(全称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博览会)今年再次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的1500个品牌来到瑞士第三大城市巴塞尔参展。在17日至24日八天的会期内,参观人数预计超过15万人次。中国自1996年起与巴塞尔展结缘,今年恰逢参展20周年,近40家中国企业携各自"中国制造"品牌亮相,中国钟表业也从最早的简单制造向注重自主品牌设计与输出发展。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参展企业已全部进入巴塞尔钟表展的国际品牌馆,参展商数量也从去年的25家扩展至近40家。中国展团团长朱舜华介绍说,这20年来,中国钟表工业从简单的接订单制造,到逐步输出自主品牌及创新和设计理念,业内地位逐年上升。朱舜华表示,中国展区周围都是瑞士知名品牌,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我们更看重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去学习如何在企业管理和运作上的提升。我觉得做品牌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我们更多是通过参加巴塞尔展览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朱舜华团长指出,中国的钟表工业依托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受中国经济影响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所以中国钟表业的发展速度比瑞士很多品牌都要快,而通过这种持续发展,可以拉近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差距,特别是在制造工艺、创新能力和设计理念方面。
在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下,设备更新改造是必须的,但业内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亟需培养专业人才,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是根本。如今,中国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缺乏等问题,且此前的生产模式在精密加工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产业内部推动智能制造,也就是发展自动化和机器人制造是未来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举措。
朱舜华还指出,今年中国展团推出了很多原创的智能穿戴产品,推动了钟表产业和科技的融合,同时也通过与艺术工业的结合,实现时尚科技的概念。他表示,近三年来智能手表发展迅速,跨界融合始终会是钟表业发展的大方向:"今年巴塞尔展览会很多大的品牌都会纷纷推出其智能可穿戴产品,这是一个趋势,没有科技的结合是没有未来的,(智能手表)如何与传统手表结合是大家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但我相信对大家也都是一个机会。"
当今,人们更多把传统手表作为一种身份与时尚的象征,而对其计时等实用功能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小,更多年轻人已经没有了佩戴手表的习惯,但数据显示,特别是"85后"对智能可穿戴设备越来越感兴趣,这就表明该领域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品牌总经理杜熙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都存在相对局限和不足,比如续航能力差、不够美观或佩戴起来不太舒适等。作为中国制造传统手表优秀企业之一的在今年巴塞尔展会上也带来了其智能新品,在传统的设计、做工细节和佩戴体现基础上,植入了智能表最核心的功能,此外还增加了支付功能。杜熙经理说:"未来,依靠背后的大数据应用,我们对于智能手表顾客的佩戴及使用习惯都是可以监测的,这样反过来可以对智能手表的用户有更多了解,同时进一步帮助我们更新迭代,做出更好的产品。"
在分析如何使产品赢得海外市场时,杜熙表示,其共同特点就是"差异化",需要具有原创设计、材质、功能,以及把中国传统工艺予以发掘,进行跨界合作。他说:"最重要的是做自己的东西,要有差异化。要对国外成熟的消费者实行单品思维,形成单点突破进入海外市场,然后再系列化,以此带动其它偏经典、偏时尚的款式,有特点的东西要先立住脚。"
的确,理念很重要。中国此前基本上是制造业思维,而不是考虑如何通过品牌的运作、对消费者心理的了解和对消费市场的认识来提升每个产品的附加值,去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中国钟表行业未来需要提升的。
在每一届巴塞尔钟表展上,中国品牌的受关注程度逐年上升。一位连续20年前来参观的当地民众表示,他愿意关注"中国制造"的发展,也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我意识到中国钟表业的发展每年都所有上升,并且会越来越好,我相信中国会成功的,因为我看到产品质量在逐年提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这里,因为我想一直关注其发展。中国一直在该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口,一切都令人期待,这也是我看到('中国制造')的优势。"
中国的钟表行业目前确实还存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但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调整时期。如中国展团朱舜华团长所说,未来30年将是"中国制造"海外转型的黄金期:"未来30年,中国必然会以更多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接单代工或输出资源性产品,(目前)更多应该学习西方的时尚消费和高端消费品的品牌运作,我坚信未来30年中国的品牌会更多成长为国际性的品牌。"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