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网

杭州石英手表能玩几年,苏州街头:滴答声中的守望

发表于:2025-04-19 作者:手表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4月19日,昨天上午,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士来到十梓街饮马桥段一间极不起眼的钟表修理铺,从头发花白的修理师傅手中取回了她心爱的手表。看到原先停止转动的指针恢复如初,她激动地用并不流利的中文连声道谢。送走客人,老师傅又

昨天上午,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士来到十梓街饮马桥段一间极不起眼的钟表修理铺,从头发花白的修理师傅手中取回了她心爱的手表。看到原先停止转动的指针恢复如初,她激动地用并不流利的中文连声道谢。

送走客人,老师傅又埋头在桌案前,摆弄着铜光灿然的古典座钟机芯,仿佛门前的车水马龙都与他无关。在他的巧手拨弄之下,"沉睡"多年的机芯重新转动起来,将指针拨到整点位置,座钟发出了一串有韵律的清脆鸣响。在他手边除了零件和工具,还摆着一小沓设计朴素的名片,上面印着他的名字--鲍惠君。

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看时间,钟表尤其是机械钟表正从大众的生活中退出,坚守这个老行当的人也越来越少,而鲍惠君正是其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

父子俩就是一部苏州钟表史

身材瘦小的鲍师傅平时话不多,他的修理铺没有名字,面积比一般人家的壁橱也大不了多少,除师傅以外,里面再难坐进第二个人。门口那块"修理古旧钟表"的招牌在寒风中已经褪色。他的工作台与人行道之间就隔了一道玻璃门,行人就从他的面前匆匆经过。唯一让人感觉有些不同寻常的,是工作台玻璃下压着的两张泛黄的黑白照,照片中人正在指导徒弟修理钟表,五官神态与眼前的鲍师傅颇为相似,眼神中透着一股自信,让人隐约感到这背后的故事不简单。

"这是我父亲鲍龙璋在建国初拍的照片。他在我们苏州钟表界可是名人,你随便问一个苏州懂钟表、玩钟表的人,都知道他。"指着照片,鲍师傅道出了家族的光辉往事。父亲早年曾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钟表店之一--上海亨得利钟表行当学徒,上世纪30年代与师兄合伙在苏州开出了自己的钟表行。当时钟表还是上流人士才消费得起的奢侈品,钟表行开业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凭着一手装配、修理钟表的独门绝活,鲍龙璋的名字在苏城也渐渐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

60年代,苏州整合个体钟表行成立了苏州手表厂,鲍龙璋因为手艺精、资格老,理所当然成为了建厂元老。苏州牌手表也是由他牵头设计和技术把关的。当时,上海手表厂的同行也来学习取经。

出生于1952年的鲍惠君清楚记得,从自己10岁开始,每天中午、下午放学都要到钟表店给父亲送饭,店里的各种设备和钟表零件成为了他少年时代最喜爱的玩具。得益于父亲的口传心授,再加上本身悟性就高,他小小年纪就精通了各种钟表的性能、结构和维修技术,在父亲的同事们眼中俨然是个小明星。1976年,他被厂领导"钦点"到厂里当起了技术工人。从小伙子到白头翁,钟表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也让他获得了无数引以为豪的荣誉。如今,他一直在滴答声中守望着。偶尔有老朋友在铺子门前停下脚步和他聊会天。高兴时,他会回忆起自己和家族的往事,脱口而出的是一部洋洋洒洒的苏州钟表史。

让无数古董钟表起死回生

1994年,鲍惠君从原单位留职停薪,怀着一身本领当起了北漂一族。当时古董钟表收"藏已经热起来了,随之就需要有专业的人从事古董钟表的修复。我的技术不成问题,就是需要找一个适合的平台,想来想去,北京玩古董钟表的人最多,那里的需求也最大。"为了让自己的手艺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鲍惠君毅然选择了他认定的这条路。

凭着过人的本领,他在北京很快找到了立足之地,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一家经营古董钟表的店铺,当起了"坐堂"修理师。没多久,他就在京城的钟表圈子里打出了名气,每天来找他修理钟表的人络绎不绝,有时甚至他还没到店里客户就早早抱着古董钟在等了。用他的话说,每当看到"沉睡"多年的表盘在自己的"医治"下再次转动,他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自豪。

每天和钟表打交道,鲍惠君在北京一呆就是近20年,虽然工作室几经搬迁,但是新老客户总会慕名而来。圈里人都知道,别人修不好的钟表,找他就一定没问题。久而久之,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摆弄过的各种珍贵古董钟表也越来越多。说起这些年修复的价值连城的钟表,他报出了一长串一般人闻所未闻的名称:清代洋人进贡的八大件怀表,清代早期的"芝麻链"表,还有精巧绝伦的"打簧表"……说着他打开抽屉,从一个盒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套拆分开的表盘、指针和机芯,一脸自豪地介绍起来:我正在修的这块怀表是清"代的,100多年了,在玩钟表的人眼里,它可是有钱也觅不到的宝贝。"

家传绝活期待新传人

2012年,鲍惠君回到苏州,留下了三个徒弟和无数在他手中"起死回生"的珍贵钟表。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妻子劝他就此颐养天年,但三天不碰钟表就浑身不舒服的他闲不下来。他在万寿宫老年大学门口摆起了一张桌子,为老年朋友们修理旧钟表。"年轻人现在要么用手机看时间,要么就用电子表,谁还会找你修机械钟表?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舍不得离开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旧钟表,他们对钟表的这份感情,也让我很感动。"鲍惠君出神地盯着玻璃下的两张老照片。

半年前,他在饮马桥旁租了这个不过10平米的小铺面,虽小得可怜,总算可以遮风挡雨。"换了地方,来找我的还是那些老面孔,不管我到哪里他们都会找过来。有时北京的朋友还会把钟表千里迢迢寄给我修理,我就是靠着他们照顾,生意不好不坏。"鲍惠君无奈地笑了笑,露出一口漏风的牙齿。让他颇感遗憾的是,自己的一手绝活在苏州连一个传人也没有,唯一的女儿对钟表也不感兴趣,如今已在国外成了家。

女儿优秀,妻子贤惠,这让鲍惠君沉浸在自己的事业中,没有后顾之忧。他如今和别人谈起过去的荣誉越来越少,早年获得的所有奖状、奖杯也都锁在了家里,修理铺的墙上空空荡荡。我修钟表与其说是为"赚钱还不如说是为了爱好,别人知不知道我都不重要。"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