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网

杭州iwc手表石英,新表王:江诗丹顿57260功能详解

发表于:2025-04-17 作者:手表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4月17日,作者:白映泽 微信公号ID:watchtraveler历时8年,倾力而作,钟表历史上的新一代"表王",在2015年9月17日、260周年之际,来到世间。参考编号57260为一款双表盘钟表杰作,配备迄今

作者:白映泽 微信公号ID:watchtraveler

历时8年,倾力而作,钟表历史上的新一代"表王",在2015年9月17日、260周年之际,来到世间。

参考编号57260为一款双表盘钟表杰作,配备迄今为止最不可思议的57项复杂功能和技术创新,并且拥有日内瓦印记。它的13项重要功能,值得细细品读和研究。

1全新12小时制世界时间系统及24个时区昼夜指示

THE NEW 12-HOURAND MINUTE WORLD-TIME SYSTEM

在钟表制造史上鲜为人知,于1932年便已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世界时间时计,当时采用了现在为人熟知的Louis Cottier的24小时制指示的世界时间,该系统一经推出便受到各大最重要的制表商的独家青睐。

此次延续了品牌超凡制表大师的理念和技术,推出完全不同的全新世界时间12小时指示系统,该系统从设计到制作完全由的工匠独立完成。新款系统和显示功能简洁易读,只需看一眼就可以轻松读取,取代了传统世界时间系统占据全部表盘的设计,因此有机会将世界时间功能与其他功能相结合。与所有具跨越性的创新作品一样,在简洁的设计和便捷的使用背后是一套极具革新理念和进步的全新发明,可以说这套系统完全改变了自1930年代以来的世界时间计时理念。

1893年起实行的威治时间以伦敦为中心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最初这是为了给海上和铁路交通需求而设,而随后的长距离飞行和全球电信服务业的崛起更是突显了划分时区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后,我们步入了全天候通讯和国际往来的时代,一款具有世界时间功能的表款便应运而生。

作为全新时计最重要的新功能之一,12小时第二时区表盘是一个比独立于主表盘之外更小的指示盘,上面仅标有1至12的罗马数字,而非其他多数世界时间时计采用的传统24小时昼夜数字。此外,该时计设有单独昼夜指示窗,指示所选城市的昼夜时间。另外,还采用窗口式显示窗,替代了传统Cottier系统的环形城市显示。

窗口式显示窗中有24个城市可供选择,城市名称采用了标准的三个字母简写代表,配有他们各自相对应威治时间增加或减少的时间差别。

2 浑天仪式陀飞轮 配球型游丝及钻石擒纵叉

THE ARMILLARY SPHERE TOURBILLON WITH SPHERICALHAIRSPRING

由自行研发的全新浑天仪式陀飞轮,不论视觉外观还是技术工艺都堪称非凡卓绝。此款陀飞轮之所以被命名为"浑天仪",因为其圆环交织的外观与科学仪器"浑天仪球"极为相似。制表师还受到了十八世纪法国传奇制表大师Antide Janvier 杰作的启发 - 一款机械天文浑天仪装置的四面座钟,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9 年委托制作。的制表师以此款座钟为灵感,研制出极致优雅卓越的机械装置,可以同时向三个方向不停精准流畅旋转的三维球体。框架本身采用了超轻铝制材料,巧妙地配置有马耳他十字标识的擒纵机构。陀飞轮每转动15 秒,就可以欣赏到马耳他十字标识的全貌。为进一步优化这一非凡的机械机构,制表师还选用了球形游丝,不仅为整个机械机构增添了优雅感,其特殊的性能还可有效提高时计的精准度。

由于其复杂性和精巧性,制作陀飞轮是制表大师们面临的其一最大挑战,也鲜有人能够成功。此款陀飞轮采用了超轻材质,可以在球体正中的重力中心完美平衡各方受力,从而消除重力对摆轮、游丝和擒纵叉的影响。时计的计时功能通常会受到位置变化的影响,重力会对摆轮和游丝产生一道向下的"拉力",从而产生微小的扭曲最终影响计时精准度,制表师通常称这一现象为"位置误差"。陀飞轮从本质上来讲起到转动平台和"框架"的作用,它承载了整个擒纵机构,一分钟转动一周,所谓"三轴陀飞轮",顾名思义就是说擒纵机构会同时在三个水平面旋转,这是制表过程中极为高端复杂的超精准工艺。陀飞轮是传奇制表师Abraham Louis 于1801 年首先研制开发并申请专利的技术,这一技术有效地提升怀表的精准度,当时人们多将怀表垂直放置于上衣右上方(垂直)的口袋中,因此极易受到重力影响产生计时误差。标准的单轴陀飞轮就可以非常成功地解决这一重力问题,在60 秒的旋转过程中陀飞轮系统可通过自身轴承平衡所有可能出现的垂直位置重力。而在三轴陀飞轮系统中,任何重力引起的位置误差都可通过不停旋转的摆轮、游丝和擒纵机构进行修正。从而有效抵消和平衡重力拉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论表款处于何种位置其计时精准度都不再受到影响。

为提升陀飞轮功能,德国著名制表大师及德国钟表制作学校(DeutscheUhrmacherschule)技术总监Alfred Helwig(1886-1974年)曾进行过无数次实验。1920 年,他成功研制出飞行陀飞轮-这是一种自由立式框架的单向支架,从而使得机芯尽可能的扁平。随后Helwig 的徒弟Walter Prendel,同时也有幸能从德国钟表制作学校毕业并获得荣誉学位的四人之一,于1928 年研制出框架结构稍微倾斜的陀飞轮,也就是说它永远都不会处于完全垂直或是水平的位置,从而避免了最主要的两种误差因素。Prendel 的发明同时也加快了陀飞轮的发展速度。其实David Salomons 爵士,著名腕表收藏家和权威人士早在1921 年就提出了多轴陀飞轮的概念,他曾写道:"发明了陀飞轮,避免了某些位置误差问题,但是如果在陀飞轮旋转过程中摆轮也可进行自由旋转,那么所有的位置产生的误差都不复存在了……"但Salomons 并不是一位制表师, 所以他从来没有机会亲自实现这一想法。但是50 年后,这一想法却为英国制表师Anthony Randall 提供了制作灵感,他于1978 年制造出全世界第一款双轴陀飞轮,并于1982 年获得专利。在Randall 的作品基础上,另一位英国制表师Richard Good 又制作出第一款三轴陀飞轮,这一机械装置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赞叹不已。但是Anthony Randall 和RichardGood 研制的双轴和三轴陀飞轮都仅适用于旅行钟,所以并没有像钟表面临位置随时变化的问题。不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这些发明都为现在的多轴陀飞轮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钟表发展史中技术和外观上的双重突破。随着首款多轴陀飞轮专利的失效,更多的现代制表师有机会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三轴陀飞轮,而此次推出的这款超凡卓绝的浑天仪三轴陀飞轮更是将这一领域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此款陀飞轮的擒纵机构还采用了两项历史性的超凡制表新发明:球型游丝以及采用钻石替代擒纵叉的宝石。

浑天仪式陀飞轮所采用的球型游丝(摆轮游丝)不仅契合了陀飞轮整体球型外观的迷人造型,更具有实用目的。瑞士著名制表师Jacques-Frederic Houriet 于1814 年设计出首款具有完美等时性的球型游丝。在制表界中,所有制表师都在追求"等时性",也就是说不论表款是否上满链,其计时功能完全不受任何震动或摆轮摇摆的影响。当主发条完全上满链时,摆轮摆动幅度最大;随着主发条能量的释放,摆幅逐渐减小。要想获得等时性,就意味着要制作一款不受摆幅影响的独立游丝。正如Houriet 的作品中所展示的,球型游丝是实现表款等时性的最佳游丝,但是其制作过程极其复杂,因此仅能在最精致复杂的表款中一窥其真容。

此时计内的擒纵叉采用了拥有卓越特性的钻石,经久耐用且磨损阻力较小。制作这一擒纵叉绝非易事,而真正将其用于表款当中的前例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它却与整个制表发展史和自身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

18世纪中期,英国传奇制表大师John Harrison首次在表款上的擒纵叉中使用了钻石材料。他所制作的最广为人知的表款便是"H4",正是这款时计中所采用的钻石擒纵叉为他赢得了经度奖(longitude prize)。在制作现代表款时,的制表师还受到了经典且珍稀的"皇家天文台"( ChronometerRoyal)腕表的启发,曾于20世纪中期生产过小批量,但是鲜有人知晓,其实这批表款的擒纵叉就是使用钻石的。


上一页 1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